高端医疗器械集群主任
中科院院士
瓯江实验室学术带头人
中科院院士,先后获清华学士(1968)、硕士(1981)和博士(1984)学位,是我国首届博士后。1985年获洪堡奖学金赴柏林自由大学师从著名液晶显示发明者及液晶生物膜理论创立者W.Helfrich教授合作研究。回国后任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副研究员和研究员,1998-2007担任中科院理论物理所所长。主要学术贡献是生物膜弹性理论等,是我国物理生物学的开拓者,也是我国液晶面板产业的规划和推动者。近期关注物理生物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研究,期望在瓯江实验室实现“超声脑成像”基本原理和技术的突破。
液晶、生物膜理论;
DNA生物大分子弹性性质及蛋白质折叠机制;
物理、化学、生物学的交叉研究。
欧阳钟灿院士在软凝聚态物理和统计物理等多个重要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曾受邀在多个国际会议上报告,例如第 21 届 IUPAP 国际统计物理会议和Biomembrane Days 2019 等。已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英文专着一部(增补中文版),科普小册子一本,深受读者好评。主要科研成就有:
1. 导出了液膜囊泡的形状方程,并求得了与红细胞双凹形状完全相同的解析解,解决了一个长期困扰生理学的难题;
2. 预测了一个红细胞双凹形状方程的环状解,其中两个生成圆半径r和R的必须满足条件或0,很快被实验证实;
3. 提出了一个理论(1998 年被推广)来描述手性双层的螺旋结构,该理论与实验观察结果非常吻合。
4. 提出了Smectic-A LC(SmA)畴形成理论,解决了SmA曲率弹性能变化问题,揭示了焦锥畴(FCD)的形成机制。通过类比 SmA 理论,成功解释了多层碳纳米管的螺旋现象。
5. 提出了双链DNA分子的统计弹性和单链DNA/RNA的发夹-螺旋的转变机制;
6. 与美国的实验组合作,计算了wafl DNA(p53调节蛋白的反应元件)的弹性模量,发现它只有随机序列DNA弹性模量的1/3。这一结果揭示了p53的肿瘤抑制活性机制;
提出了磁控纳米泡阀的开闭机制。
Y. G. Shu and Z. C. Ou-Yang, Manipulated deformation of lipid bilayer vesicles in magnetic fields, Liquid Crystals, 2023, Doi:10.1080/02678292.2022.2154866.
M. Iwamoto and Z. C. Ou-Yang, Shape Deformation and Circle Instability in Two-Dimensional Lipid Domains by Dipolar Force: A Shape- and Size-Dependent Line Tension Model, Phys. Rev. Lett., 93(2004),206101.
Z. C. Ou-Yang, Z. B. Su and C. L. Wang, Coil Formation in Multishell Carbon Nanotubes: Competition between Curvature Elasticity and Interlayer Adhesion, Phys. Rev. Lett., 78(1997)4055-4058.
Z. C. Ou-Yang, Anchor ring-vesicle membranes, Phys. Rev. A., 41(1990)4517-4520.
Z. C. Ou-Yang and W. Helfrich, Instability and Deformation of a Spherical Vesicle by Pressure, Phys. Rev. Lett., 59(1987)2486-2488.
1. 1993年获首届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州物理学杰出成就奖;
2. 1994年获首届中国博士后“国氏奖”。
3. 1995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4. 1996年被人事部评为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5.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6. 1999年获周培源奖
7. 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8. 2003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9. 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0.2015年当选日本应用物理学会外藉院士。
微信公众号
联系地址:中国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金石路999号
邮编:325000
邮箱:zh@ojlab.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