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实验室首页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 突破争议!瓯江实验室苏建忠/瞿佳团队发现人类视网膜再生"种子细胞", 数亿致盲患者迎来曙光
时间:2025-03-30 12:27:59 来源:瓯江实验室 浏览量:255

突破争议!瓯江实验室苏建忠/瞿佳团队发现人类视网膜再生"种子细胞", 数亿致盲患者迎来曙光

2025年3月26日,瓯江实验室苏建忠/瞿佳团队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发表封面文章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retinal stem cells capable of retinal regeneration。该研究首次发现能实现视网膜原位再生的"种子细胞"人类睫状缘区神经视网膜干细胞(hNRSCs),为全球数亿不可逆盲患者点燃治愈希望。

图片1.png


从数据海洋到生命曙光:多组学挖掘改写认知

研究始于单细胞多组学大数据的偶然发现。在分析人类胎儿视网膜超30万个细胞时,团队意外捕捉到一群特殊细胞:它们高表达MECOM、RELN等"干性基因",却与传统视网膜祖细胞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跨物种比对,这些神秘细胞的空间定位竟与低等脊椎动物视网膜干细胞栖息地——睫状边缘区(CMZ)高度重叠,这一发现直接挑战了"高等哺乳动物视网膜无再生干细胞"的传统认知。

 

二十年争议终结:高等哺乳动物再生密码破译

自2000年science发文质疑哺乳动物CMZ的再生能力以来,该领域争议持续20余年。研究团队通过构建含CMZ结构的3D视网膜类器官(hROs),在显微损伤模型中首次捕捉到hNRSCs的再生行为:损伤48小时内,hNRSCs启动定向迁移,72小时分化为感光前体细胞,7天形成新生外核层。单细胞动态谱系追踪显示,单个hNRSCs可生成包含5种神经元的细胞集群,证实其多向分化潜能。

 

从实验室到临床:再生医学的全链条验证

分子机制:揭示MECOM基因通过染色质重塑激活再生程序,其表达水平与细胞迁移速度呈正相关;

类器官修复:在AMD病理模型hROs中,hNRSCs移植使感光细胞存活率提升3.2倍;

动物疗效:视网膜色素变性模型鼠移植后,视动反应阈值从>500 cd/m²恢复至320 cd/m²,相当于人类从只能感知强光恢复到可识别物体轮廓。


图片2.png


临床转化里程碑:安全性与疗效双突破

在关键的安全性验证中,移植6个月的小鼠未见肿瘤形成,细胞凋亡率<0.1%。更令人振奋的是,hNRSCs展现出"损伤趋化"特性——在活体成像中,这些细胞如同"智能修复兵团",精准定向至病变区域,在视网膜下腔的整合效率达68.7%,较传统干细胞提升近10倍。

综上,"这是再生医学领域的'双螺旋时刻',"同济大学高绍荣教授指出,"该研究不仅终结了理论争议,更建立了从细胞鉴定、机制解析到治疗验证的完整范式。"上海九院范先群教授强调:"hNRSCs犹如视网膜再生的'种子库',其临床转化将改变AMD等致盲疾病只能延缓、无法治愈的现状。"

随着研究者已着手灵长类动物试验,这项源自中国本土的原创发现,正推动全球视网膜疾病治疗从"延缓失明"迈向"重现光明"的新纪元。正如苏建忠教授所言:"我们找到的不仅是细胞,更是打开视网膜再生之门的钥匙。"

瓯江实验室苏建忠研究员是本研究的通讯作者,瞿佳教授为本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苏建忠研究员团队的刘慧副研究员、马云龙副研究员以及博士研究生高娜完成主要研究工作,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地址:http://ojlab.cn/keyanjinzhan/850.html

联系方式

地址:中国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金石路999号

邮箱:zh@ojlab.ac.cn

邮编:325000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瓯江实验室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1019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