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09-2002.10 博士毕业于美国新英格兰视光学院 眼视光学
2007.07-2015.10 温州医科大学 副校长
2015.10-2018.04 温州医科大学 校长
2018.04-2020.07 温州医科大学 党委书记
2020.08-至今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1)视觉功能衰退(衰老、光损伤、近视等)病理生理学机制及其干预机制
(2)精准眼结构和功能成像相关医疗器械与高新产品研发
多次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973子课题、科技重大仪器专项等二十余科研项目。
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
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及眼科TOP期刊IOVS、Ophthalmology等发表论文二百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其中3项发明专利实现成果转化。
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专家会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健康国际交流促进会视觉健康分会主任委员、教育部教育装备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主委等职务;入选“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担任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为我国首位眼视光学留美博士,从事医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以及临床医疗实践二十余年。
团队负责人:沈梅晓
团队成员:朴忠烈、张鹏飞(兼职教授)、高和蓓、朱德喜、邵一磊、金梓、陈思思
本团队始创于2004年,主要研究方向为眼成像技术的研发及其在眼科疾患诊疗的作用,该团队自成立以来,共承担国家级课题13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共发表SCI论文1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或授权专利17项,研究成果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一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未来该团队仍将围绕眼科临床和基础研究中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致力于光学诊疗设备的研发以及关键元器件的自主研发,以眼睛为窗口,探索视觉功能衰退的生理病理机制及干预机制,挖掘衰老相关疾病(视网膜退行性病变、AD、PD等)的精准诊疗靶标,发展疾病早期、精准诊疗体系,力求在医工交叉领域实现理论与技术的突破。
团队研究方向介绍
本团队围绕主动健康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根据医工结合在眼健康领域的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学科发展的优势和特色,针对基于衰老的眼脑相关疑难和重大疾病开展技术开发和临床基础系列研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在科学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多模态眼结构和功能成像及AI分析技术、视觉损伤机制、眼科激光诊疗三个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方向一:多模态眼结构和功能成像及AI分析新技术
该方向研究内容包括视网膜细胞量级结构和功能、视网膜脉络膜微血管功能、神经血管耦合功能等成像技术开发,具体包括:基于AO-SLO/OCT系统的光-感光细胞-RPE-脉络膜复合体在体成像技术、光生理刺激模块开发、光生理信号挖掘和分析、光生理信号的生物学机制和相关视网膜细胞和微血管及其耦合功能技术的开发等。同时应用人工智能,研究多模态眼部结构和功能图像的处理方法,挖掘与眼脑疾病(主要围绕AD、PD)诊疗关联的特征,建立适用于临床推广应用的多模态眼结构和功能诊疗新技术,实现智能分析、智能诊断、智能预测。该方向团队成员承担新技术、新方法推广及临床转化任务,积极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向市场进行转化,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研究方向二:活体光-感光细胞-RPE-脉络膜复合体内稳态及其在衰老以及视觉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通过多模态视网膜结构和功能成像新技术,聚焦活体光-感光细胞-RPE-脉络膜内稳态在体特征(包括线粒体代谢、光电转化、神经血管耦合)研究,并结合神经电生理等临床技术,探索各类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视觉损伤机制。重点研究领域包括AMD、RP、青光眼、病理性近视等;研究问题包括衰老初期及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在发病初期及治疗后的感光细胞-RPE-脉络膜复合体结构和功能改变,并评估治疗对复合体功能的影响,试图寻找新的诊疗靶标。多年来,本领域研究成果已具有较大国际学术影响力,促进了对衰老及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视觉损伤机制研究。
研究方向三:眼科激光介入诊疗
眼科激光介入诊疗团队针对眼疾病临床难题,致力于研究多功能、多模态介入诊疗技术为眼疾病早期诊断与机制探索提供新的手段。实验室主要由多模态眼科影像技术研发平台、介入手术器械研发平台、激光光源研发与光纤加工平台构成。通过结合高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光学内窥成像、微创手术与激光治疗等技术对眼底疾病、角膜与晶状体弹性、视神经疾病、视觉系统功能成像等开展研究,实现高分辨形态、功能、分子结合的多模态成像。积极与临床眼科医生合作开拓新型光学介入诊断与微创治疗技术在眼科临床的应用及产业转化,并力争在新型激光光源、光学内窥探头等核心部件的关键技术上的实现自主创新与突破。
本团队以吕帆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目前共有8名核心成员(含兼职教授1名),团队长期招聘眼科、光学工程、电子信息、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算法、软件)等领域优秀人才,包括研究员、博士后和工程师,联系方式:lufan62@mail.eye.ac.cn。
微信公众号
联系地址:中国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金石路999号
邮编:325000
邮箱:zh@ojlab.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