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敏:发挥青年作用,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时间:2023-11-13 来源:瓯江实验室 浏览量:109

科技的未来在青年。11月11日,2023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简称青科会)在浙江温州开幕。开幕式访谈环节上,瓯江实验室研究员包敏以青年代表的身份,与诺奖得主、院士专家共同针对脑机接口领域,展开探讨。作为一名90后青年科学家,包敏为什么会走上科研道路,他又是如何理解“科技的未来在青年”的?一起来看。

640.png

为何选择科研道路?为何专注于生命健康领域?

包敏:我的科研之路并非偶然。我本科就读的专业是当时被称为三大冷门专业之一的生物工程,且上的又不是名校。我后来考取了上海东华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在我的导师张彦中教授的带领下,算是迈入了科研之门。这段经历教会了我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也对我往后的科研道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我选择去荷兰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座位旁边的墙壁上贴了这样一句话: Scientist in 19th century: I must find the explanation for this phenomenon in order to truly understand Nature. Scientist in 21st century: I must get the results that fits my narrative so I can get my paper into Nature。(19世纪的科学家:我必须找到这个现象的解释,才能真正了解自然。21世纪的科学家:我必须得到符合我叙述的结果,这样我的论文才能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这段话很有意思,对错暂且不论,但我觉得选择了生命健康领域的人,大多都是对于生物学的奇迹和人类健康的提升充满了好奇和热情。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也逐步对这个领域产生了兴趣。有了兴趣的导向,就更加坚定了我在这条道路上要踏实努力、砥砺前行的决心。

640 (1).png

未来在学术研究或者产业发展方面有何设想?

包敏:在过去几年里,我主要从事生物学、医学和力学交叉领域的研究工作,专注于解开早期胚胎发育和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力学调控机理。这些力学信号与生化信号协同作用,调节胚胎功能、器官成熟和疾病发展。如果这种力学传导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各种疾病,如胚胎着床失败、妊娠丢失,甚至是心脏、大脑和神经管等器官发育的缺陷。

面对体内研究的挑战和体外研究的限制,我们采取了创新的交叉学科方法取得了3D单细胞力学研究平台的研发、3D多细胞力学相互作用机理研究、针对特定力学状态的疾病和组织修复的类器官构建等3项关键进展。

今后我将继续聚焦发育和疾病生物力学的研究,深入探索这些力学信号如何与分子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以影响发育和疾病过程。此外,我也计划与临床医生开展合作,以生物力学为核心,扩大我们的研究范围:如脑疾病、衰老、疾病组织器官的再生和修复等。

在产业发展方面,我们正在尝试将研究成果转化,运用在医疗服务中。例如通过控制细胞的粘附力,可以更加高效地在体外构建各种类组织器官。我的梦想是通过细胞力学的方式和引导,实现组织构建的“乐高化”,并将这些类组织器官用于药物筛选、个性化疾病诊断和治疗等领域。我相信,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和团队能够为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作出一些贡献。

640 (2).png

如何理解“科技的未来在青年”?

包敏:我觉得大多数科学工作者最富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时期,最能做出杰出成就的时期,都是青年时代,当然不排除有些厚积薄发的科学家。前段时间我看过一个报道,将北斗卫星送上太空的长三甲系列火箭总体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0岁。

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就是为青年科技人员交流搭建的平台,也是为了鼓励青年科技人员把握青春时光,树立鸿鹄之志,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老一辈经验丰富的科学家的作用不能被忽视。他们不仅拥有宝贵的知识和经验,而且在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中发挥着指导和桥梁的作用,在培养后继者、传递经验、维持科研传统、保持科研道德标准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的未来需要青年人的活力与创新,同样也需要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和智慧,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共同推动科学的边界不断拓展。

640.jpg

作为一名90后青年科学家,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力量,助力生命健康发展?

包敏:我认为要持续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保持对最新科研进展的关注,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同时,注重跨学科合作,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多多交流,共同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以解决复杂的生命健康问题。其次,参与科普教育也很重要,国家基金委最近也提到这一点,我们应该通过写作、演讲、社交媒体等渠道普及生命健康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科学素养,这对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最后,我觉得要积极思考科研成果转化问题,积极寻找机会将科研成果市场化或应用于临床实践,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或解决病患的转化。

 

来源:新华网


原文地址:http://ojlab.cn/xueshujiaoliu/471.html

微信公众号

联系地址:中国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金石路999号

邮编:325000

邮箱:zh@ojlab.ac.cn

Copyright © 瓯江实验室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19156号